close

  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促進《上海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相關工作,以“科創文化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主題的第五屆上海文化發展研討會,於12月17日在上海濱江大道1658號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發展改革研 究院主 辦,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名健企業家社 會服務中心協辦,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秀典廣 告有限公司承辦,邀請上海市創新創意創業型企業和天使、風投、私募基金負責人以及相關專家學者近百位,剖析自身創業經歷和典型案例,暢談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應當具備的文化素質和文化氛圍。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黃昌勇認為,上海作為一個國 際文化大都市,已經進入文化建設的自覺階段。這種文化自覺的選擇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際都會的必然選擇,也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必要條件。上海在引導科技創新的集聚方面,關鍵在於怎樣創造更加好的文化空間,使邊緣地帶充滿生機和活力。城市文化構成大體上有專業性的高雅的所謂主流文化、民間自發的具有亞文化狀態的社區文化。主流文化往往與市民有陌生感,形成一個符號,真正有歸屬感和參與感的仍然是具有親和性和地方性的社區文化。西方發到國家有經驗證明,一個城市邊緣地帶的復興,文化中心的帶動作用起著巨大的作用,類似的中心往往與所在的社區有著血 肉的聯 系,成為民眾的家園。其文化生態形成的吸附力是巨大的。
  上海社 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華認為:上海在推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應當弘揚有利於創新的文化優勢,培育有利於創新的文化土壤,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文化環境。文化與科技創新的互動是近代文明演進的主旋律。作為近現代由東海邊小漁村崛起的近現代國際大都市,上海在成長髮展中本身就體現了有利於科技創新的優質文化品性,那就是移民城市的冒險基因、自由平等的開放意識、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共生融合的海派風格。面對新常態下的新發展,這些創新文化優勢不能迷失、萎頓與淡化,而應當清晰、弘揚與壯大。具體而言,就是要剋服上海創新文化優勢中的短板,支持冒險、鼓勵冒尖;開放融合,大氣包容;崇尚創新,扁平共生,用文化的力量激發城市的創新活力,驅動上海成為創新活躍的廣闊舞臺,打造科技創新集群以及各類資源匯聚的魅力城市。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認為:我們在思考如何加快推進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對創新的文化基因加以解密、對創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底蘊加以挖掘,追問是什麼驅動創新的發生,特別是對於長期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傳統觀念文化加以更新,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創新,努力使創新的環境條件得到優化,使創新流行起來,使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生產生活平臺所具備的文明優勢更好地與“創新”文化相疊加,更好地處理好創新行動主體之間的協同,為人類自身生存帶來更多更好的福祉。
  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汪勝洋認為:科技創新中心是科學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合成中心,實際上是兩個中心而不是一個中心。上海要建設具有全 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要建設兩個世界級中心,即世界級的科學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科學創新中心就是科學研究中心,國際上目前流行的大科學中心,就是傳統科學研究中心的升級版,如美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本質上是技術轉化中心,主要從事科學成果的轉化工作,如美國政府建立的60多個轉化醫學中心。科學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需要的是兩種人,兩種文化,前者是科學的痴迷者,追求的是真理,他們只要衣食無憂,就可以沉浸在知識的航洋里,十年磨一劍,甚至一輩子一事無成,都不會後悔。後者是市場的弄潮兒,追求是事業的成功——主要還是企業的成功,產品的風靡,他們敢於冒險,擅長整合資源,夢想著成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兩類人需要不同的生長環境。
  上海頂信醫 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衛軍提出:創業之初應對研發部門的工程師確立研發激勵制度,尊重工程師的專利申請權並給予現金獎勵。企業提供工程師多學科的橫向交流,從而推出組合創新項目。
  上海嘉成軌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和平提到:科技企業的創新要允許失敗,創新創業貴在堅持,建議政府建立一個民企創新交流平臺。
  丁丁網聯合創始人葉猛提出:互聯網應關註微創新,同時有草根精神和敢想敢做的冒險精神,不能患得患失,風險越大,收益越大,只有實現野蠻生長,才能不斷推動創新。
  秀典廣 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勞動提出:上海應在接納外地人才方面再大膽一點,在居住、戶籍等方面給予外地人才更多傾向性政策。對於企業家和創業者而言,創新創業要有前瞻性。
  上海暢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文惠提出:創新貴在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文化是科技創新及創業的支撐力量。
  上海能薈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文青認為:深圳和上海最大的不同是,企業從來不會想象需要通過政府來做什麼,但在上海,離開政 府企業什麼也做不成。目前,企業的創新如何從被迫改為積極主動,寬鬆的政策環境很重要。此外,行業壁壘需要打破,才能推動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創新。
  麥國際集團常務副總裁蔡海梁認為:創新依仗的是人才,要高度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吸引,人才決定了科技的未來,也決定了民族的未來,要改變中國人才的格局,提升中國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原標題:第五屆上海文化發展研討會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t17dtsg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